改造 兴业 智管 善治 ——厦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关键词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 发布时间:
2025年04月25日 08:30
改造 兴业 智管 善治 ——厦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关键词
福建省厦门市有560多万常住人口,超四成住在城中村。近年来,厦门市聚焦城市发展短板——城中村,发布现代化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对108个中长期保留的城中村实施现代化治理,惠及广大居民。
改造:消除隐患、改善环境
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过程中,厦门通过整治环境、拆腾空间、消除隐患等措施,让居民过上了高品质宜居生活。
海沧区新垵村一度空中缆线密布,用水用电超负荷、违章搭盖等问题突出。为此,当地加大财政投入,电力、通信运营商等共同参与,撬动社会投资,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村民邱阿姨告诉记者,她家有栋自建房,40间用于出租。“以前,房子内外电线、网线交错缠绕,很担心起火。现在村里实施了消防技改,配齐了消防设施,感觉安全多了。”
思明区黄厝社区改造后,面貌焕然一新。这里拆除了违章建筑,翻新了破损道路,村口还建成了停车场,承载历史记忆的知青楼、大队部广场等空间完成修缮和整治,成为新的居民活动场所。自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启动以来,黄厝社区共策划实施20余个基础设施改造工程。
“通过现代化治理,让城中村环境更优美、生活更便利、居住更安全。”厦门市住房和建设局负责人表示,截至今年3月底,共改造缆线8055千米、雨污水管网281千米;“拆、清、整”腾出空间173万平方米,建设小广场等基础设施3000多项;拆改危房492栋,整治易涝点143处,完成消防技改2.32万处。
兴业:升级产业、增加收入
产业兴,收入增。厦门因地制宜培育“城中村+”产业新业态,逐步实现村集体和居民稳定增收。
红砖古厝,茶香悠长,独具闽南韵味的湖里区围里社区会福茶馆成为厦门新晋网红打卡地。这座百年古厝、D级危房在改造后焕发新生。东围创意集装箱市集成为开放式青年潮创社交空间,新式潮饮、餐酒吧、轻食烘焙等业态的引入让这里变成了潮味十足的夜消费聚集地。
从古厝废弃、路边摆摊到沪上阿姨等知名品牌入驻,围里社区逐步实现产业升级,这离不开“EPC+O”模式的支持。在市财政投资基础上,中建四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搭建平台引入社会资本,实施既有建筑改造和翻新,引入业态并进行一体化管理,提升区域的商业价值。
集美区后溪村是省传统文化保护村落,有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城隍庙。在改造过程中,当地积极用好文化遗产,促进产业升级。“这里吸引了许多台青创业团队入驻,修缮租赁了20余栋古厝,打造了创意餐厅、研学馆和两岸青年交流基地,每年吸引约8000人(次)台湾学生来这里交流研学。”后溪村中国台湾青年创业就业基地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在城中村治理过程中,厦门取缔、转移、整改高危低效产业近500家;开发旅游、夜市、休闲等产业项目154个;培育网红打卡点100余处;新增就业岗位1626个。已启动治理的城中村五成以上集体收入超百万元,集体收入平均增长35%,个人收入平均增长15%。
智管:科技赋能、高效治理
城中村人员密集、流动性大、商户众多、社情复杂,如何进行“穿透”式高效治理?在厦门,科技赋能、智慧管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后溪村的一处道路出现拥堵,网格员的手机收到派单信息后,迅速赶往现场疏导,道路很快就恢复了通畅。
如此高效的治理得益于“集美区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平台。当地在城中村布设消防、危房、市政、环境等物联网传感器以及公共视频监控设备,对城中村重点区域开展多维度、全天候、精细化的“物联感知+视频监管”。一旦出现事件预警,信息将直达平台,平台迅速指派网格员就近处置,从发现、派单、处置最快十几分钟就能完成。
当前,厦门正稳步推进城中村治理数字化与智能化进程,将涉及“人、地、事、物、情”等关键要素的基础信息全面纳入数字化管理体系,有效破解基层治理中长期存在的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等难题,推动基层治理从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人机交互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到主动发现、由各部门各自为政向跨部门跨区域联动协同治理转变。
善治:多元协作、共建共享
为维护城中村社会和谐稳定,厦门坚持党建引领,健全“大党委”、打造“大物管”,调动新老厦门人融为一体,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围里社区成立综合治理委员会,党支部书记、居民小组长、房东代表和志愿者代表等共同参与,破解了一系列社区治理难题。物业服务企业积极响应委员会号召,组织多部门开展“停车管理与秩序维护”行动,有效规范停车行为。
据了解,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过程中,厦门以党组织为牵引,统筹挂钩、共建、相邻等单位和辖区多元主体党组织,成立村(社区)“大党委”,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村社党支部—村民党小组”四级组织架构,将党建触角延伸到城中村“神经末梢”。
城中村的善治和谐,也离不开物业服务的支撑。新垵村是厦门岛外最大的城中村,常住总人口近10万人,其中外来人口超8万人。为管理服务好广大居民,新垵村与企业合作,成立“建垵大物业”公司,探索“服务有人做、诉求有人应、资产有人管、治理可持续”的管理模式,除了提供道路保洁、设施维修等日常管理维护,还搭建了租房、找工作、服务需求对接的平台,拓展装修、搬家等服务。“我在这里租房住,还租了两个摊位。现在住得好、生意好,有家的感觉!”租户小李说道。
大胆试验、探路先行,久久为功,厦门走出了一条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新路径。“坚持用中国式现代化的标准,加快补齐城中村发展短板,切实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全市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厦门市住房和建设局负责人表示。
摘自 《中国建设报》 记者 邱修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