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赵海云:精心“抚育”吉黑项目 “我对吉黑高速五常段感情太深了。”说起这些,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一分院高级工程师赵海云深情地凝望着施工图上的每一个点位。2004年,她参与设计嘉临公路拉林至五常至省界段,2009年参与设计哈尔滨到拉林段,时隔15年后,2019年她又参与了吉黑高速山河(吉黑省界)至哈尔滨(永源镇)段(简称吉黑高速)设计。
一段段设计好的公路从施工图到建设再到竣工通车,像一个孩子成长的历程一样,饱满着母亲的精心抚育和爱的期冀。
吉黑高速项目属于新线,经过五常镇,对于赵海云来说有不一样的意义。俗话说公路“近城不进城”,2004年,赵海云参与设计拉林至省界段时,有困难的地方就是进五常市还是避开五常市。设计过程中,五常市委市政府多次与设计人员沟通,赵海云他们也做出了多个方案进行比较,最终确定了进城的方案。
她说吉黑高速属于“百大项目”,省里和省厅及高建局要求严格,必须倒排时间进行设计,时间紧任务重,在设计过程中遇到了更多的难题,克服了两个难点。第一个难点仍在五常市,高速公路必须综合考虑城市规划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城镇规划的外围布线,五常市需要设置互通交叉方便出行,这个互通出口的位置特殊又非常重要,她和同事们出了多个方案进行比较,又与五常市委市政府多次开会研讨,在初步设计中确定了铂金路出口。在确定最终线位,进行施工图测量过程中,五常市相关领导与省高建局、省公路勘察设计院沟通,希望改变互通出口的位置。她接到通知后,和同事们立即修改方案,确定了一条规划的道路为互通出口。今年3月施工图已经设计完成,五常市委市政府再次发文希望改变互通出口的位置,多个方案进行比较后最终确定为金山大街为互通出口,设计过程中既尊重了地方政府意见,又完全满足规范要求。设计中的第二个难点在于五常的地理位置特殊性,五常大多为水田,项目施工图测量是在六月至八月份进行的,测量人员在工作时很艰辛,脚虽然穿着靴子下田地测量仍然要淌水,经常会灌包,鞋子里常常是潮湿的,又正值最炎热的月份,顶着酷暑作业,没有人抱怨,没有人喊苦喊累,都坚持着完成了工作。
最难忘的就是招标前加班奋战的日子。“那是在掐秒算啊!”在设计过程中,她与设计院的同事完成了被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
第一个“不可能”是用7天的时间将全线施工图文件按照分标方案,重新计算了每个标段的工程量,调整了各标段的路基土方数量、运距等,保证了每个标段的路基、路面、桥涵构造物及附属等工程量做到精准无误,施工图图纸如期交稿。令赵海云印象深刻的就是第7天,所有设计人员通宵进行最后的整理、确认工作,大家团结协作,干劲十足,圆满地完成了工作,同时受到项目办的好评。吉黑高速项目体量大,全线施工图文件200多本,仅设计一分院20余人就完成了54本施工图文件。第二个“不可能”就是8天内完成招标清单工作,分院派了两名人员到现场做协调沟通,院里的人员同步进行清单数据录入和编排招标图纸工作,全体人员通宵达旦仅仅用8天时间准确无误地将招标清单填写完毕。
赵海云说道:“吉黑项目迎着早春,淌过盛夏,伴着深秋,走过寒冬,即将再现立夏,我们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为我们的作品骄傲,为我们的辛劳感动!”
|